楹联是对联的雅称,也叫“门对”、“对子”、“楹帖”。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。它起源于桃符,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民间每逢过年,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,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荼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用以驱鬼压邪。古代传说,东海度朔山上有大桃树,其下有神荼、郁垒二神,遇到为祸作祟之鬼,就用芦苇绳索捆起来喂老虎,于是黄帝作礼驱鬼,立大桃人,画神荼、郁垒之像与虎形于门户,并悬苇绳以御凶魅。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。
从汉代起桃符的沿着两个方向发展,一个方向是继续在桃符上保持绘制图像的传统习惯,所绘图像除“神荼”“郁垒”之外又逐步增加新的内容。如唐太宗时,秦叔宝、尉迟敬德成为门神。虽经后世的不断发展演化,贴门神像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。另一方向是由画神像逐步变为书写“祈福禳灾”之语,进而发展为题写含有对偶句的“桃符诗句”。
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。据历史记载,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现在又有新据考证,中国对联第一人并不是孟昶,而是比他早四百多年的南朝梁代刘孝绰。刘孝绰在建康做官,这个人非常有才,喜欢帮助别人,但帮了别人之后又常常挖苦、戏弄别人,所以虽然做了许多好事,但最终没有人说他好。后来辞官不做,怕别人打扰他,就写了一副“闭门罢庆吊,高卧谢公卿”的对子贴在门上,拒绝别人上门访问,这才应是中国第一副对联。
宋代以后,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,所以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诗中写的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。真正把楹联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。他当上皇帝之后,喜欢排场热闹,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,就想推广一下。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,命令大臣、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要用红纸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,来迎接新春。大年初一的早晨,他亲自穿便装出巡,挨门挨户观赏取乐,而且还趁兴亲笔题联,一赐大官陶安:“国朝谋略无双士,翰苑文章第一家”;一赐某平民屠户:“双手劈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”。当时,春联遍布首都金陵各处,所以金陵又有“楹联之都”的美誉。从此,春节张贴春联,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。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,应该说朱元璋这个皇帝功不可没。且看他赞美金陵秦淮河之美的一副对联:“佳山佳水,佳月佳风,千秋佳地;痴声痴色,痴情痴梦,几辈痴人。”
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学,是中国特产,独一无二,这又是为什么呢?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。对联的本质特征是对偶,那么追溯对联文体的起源,不得不提及它的源头——对偶修辞。汉字以它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识功能, 以单音节为特征,形声兼备,视听俱佳,极易调遣,容易形成对偶,成为世界上独特的文字体系。比如《尚书·舜典》:诗言志,
歌永言。《论语·述而》: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这些对偶句结构基本相同或近似,音节相等,均衡统―。汉乐府《古诗十九首》艺术成就很高,其中不但大量使用了对偶句,而且出现相当工巧的对仗。如《行行重行行》:胡马依北风,
越鸟巢南技。《迢迢牵牛星》: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;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
对偶修辞技巧在先秦古诗文、汉代诗赋以及汉魏诗歌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,发展到南北朝时期,对偶在技术层面上已非常成熟,直接导致了格律诗的产生,为其由一种修辞方式发展而为独立的对联文体铺平了道路。